卡压不锈钢管件的制造工艺是怎样的?
卡压不锈钢管件的制造工艺围绕 “高精度成型、可靠密封、耐腐蚀防护” 三大核心目标展开,需通过多道工序严格控制尺寸精度、接口密封性及材质性能,确保卡压后能长期承受压力与介质腐蚀。以下是完整的制造工艺流程,包含关键工序的技术细节、设备要求及质量控制要点:
原材料为不锈钢管材(如 304、316L、310S),需先通过预处理去除缺陷、保证成分均匀,避免后续加工出现开裂或性能不达标。
-
原材料选型与检验
-
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不锈钢管材(如 GB/T 14976《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》),优先采用冷轧或冷拔管材(表面精度高、壁厚均匀),避免用热轧管材(表面粗糙、公差大)。
-
关键检验:通过光谱分析仪检测管材的 Cr、Ni、Mo 等合金元素含量(如 316L 需确保 Mo≥2%),避免 “以次充好”(如用 201 替代 304);用超声波测厚仪检查壁厚公差(需≤±0.1mm),确保后续成型后壁厚均匀。
-
管材预处理
-
开平与分条:若为卷状管材,需用精密开平机展平,再通过数控分条机按管件尺寸切割成定长坯料(如 DN25 管件需切成长度 80-100mm 的坯料),分条精度控制在 ±0.5mm。
-
表面清洁:用碱性脱脂剂(如 5% 氢氧化钠溶液,50℃浸泡 10 分钟)去除管材表面的油污、粉尘,再用清水冲洗后烘干(温度 80-120℃,时间 30 分钟),避免油污影响后续焊接或钝化效果。
根据管件类型(如直通、弯头、三通、异径管),采用不同的成型工艺,核心是保证管件的几何形状、尺寸精度及壁厚均匀性。
-
工艺流程:坯料切割→内孔扩径→卡压接口成型→端面倒角
-
坯料切割:用数控锯床(或激光切割机)将管材切成定长坯料,切割面垂直度误差≤0.1mm(避免后续接口密封不良)。
-
内孔扩径:通过液压扩孔机将坯料两端内孔扩大(形成 “承口”,用于插入另一根管材),扩径精度控制在 ±0.05mm,确保插入的管材与承口间隙≤0.2mm(间隙过大易导致卡压后密封失效)。
-
卡压接口成型:用CNC 车床在承口内壁加工 “密封槽”(用于放置 O 型密封圈)和 “卡压导向段”(引导卡压工具定位),密封槽深度公差 ±0.03mm、宽度公差 ±0.05mm,确保密封圈能紧密贴合。
-
端面倒角:用倒角机将管件两端外圆和内孔倒角(角度 45°,倒角深度 0.5-1mm),避免安装时划伤密封圈或操作人员。
-
主流工艺:液压胀形成型(一体化成型,无焊接缝,可靠性高)
-
坯料制备:将管材两端密封,中间钻一个 “分支孔”(孔径与分支管径匹配,如 DN50 三通分支孔直径 50mm)。
-
液压胀形:向管材内注入高压液体(压力 30-50MPa),同时用液压顶杆从分支孔向外顶出,使管材在压力作用下贴合三通模具,形成分支管,胀形过程中需控制压力上升速率(≤5MPa/s),避免局部壁厚过薄(最小壁厚≥设计壁厚的 80%)。
-
修边与整形:用CNC 车床切除分支管多余的毛边,再用 “内孔整形刀” 修正三通内孔,确保流道光滑(无毛刺,避免介质流动时产生涡流)。
-
工艺:缩径 / 扩径成型
-
小口径端(如 DN25→DN20):用液压缩径机将管材一端挤压缩小,缩径处采用 “渐变过渡”(锥度 1:5),避免突变导致介质流动阻力增大;
-
大口径端(如 DN20→DN25):用扩径机将管材一端扩大,扩径后需检测壁厚(缩径处壁厚不得小于原壁厚的 90%,扩径处不得小于 85%)。
卡压接口是管件密封的核心,需通过精密加工确保 “卡压后能形成金属密封 + 橡胶密封双重保障”,关键工序如下:
-
密封槽精密加工
-
用五轴 CNC 加工中心在承口内壁加工 “U 型密封槽”,槽底粗糙度 Ra≤0.8μm(避免划伤密封圈),槽的同轴度误差≤0.05mm(确保密封圈安装后均匀受力)。
-
对双卡压管件(如 GB/T 19228.2 中的双卡压结构),需加工 “双密封槽”,两槽间距公差 ±0.1mm,确保卡压工具能同时压紧两个密封面。
-
卡压刃口成型
-
在承口外侧加工 “卡压刃口”(环形凸起),刃口高度 1.5-2mm(根据管径调整,如 DN25 刃口高 1.8mm),刃口角度 45°,确保卡压时刃口能嵌入管材表面,形成金属咬合密封。
-
用轮廓投影仪检测刃口尺寸,误差需≤±0.03mm,避免刃口过矮(密封力不足)或过高(卡压时管材开裂)。
不锈钢管件的耐腐蚀性依赖表面 “钝化膜(Cr₂O₃)”,需通过表面处理增强膜的致密性,同时去除加工残留的毛刺、氧化皮。
-
酸洗钝化(核心工序)
-
酸洗:将管件放入 “硝酸 - 氢氟酸混合溶液”(硝酸 10%-15%,氢氟酸 2%-3%,温度 40-50℃)浸泡 15-20 分钟,去除加工产生的氧化皮、毛刺及金属碎屑(如冷推成型后的内侧氧化层)。
-
钝化:酸洗后转入 “硝酸溶液”(浓度 20%-25%,温度 60-70℃)浸泡 20-30 分钟,促使管件表面生成 “致密 Cr₂O₃钝化膜”(厚度 0.005-0.02μm),钝化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 pH=7,避免酸液残留导致点蚀。
-
检测:用 “蓝点测试” 验证钝化效果(滴加硫酸铜 - 硝酸溶液,30 秒内无蓝点即为合格),确保钝化膜完整。
-
特殊表面处理(按需选择)
-
镜面抛光:用于食品、医药行业(需无卫生死角),用布轮抛光机(配合抛光膏)将管件表面抛光至 Ra≤0.2μm,抛光后需再次钝化(避免抛光破坏原钝化膜)。
-
喷涂防腐:用于户外或高腐蚀环境(如沿海盐雾区),在管件外壁喷涂 “聚四氟乙烯(PTFE)” 或 “环氧树脂” 涂层(厚度 50-100μm),增强抗盐雾腐蚀能力,涂层附着力需通过 “划格试验”(划格后无脱落)。
卡压管件的密封依赖 “橡胶密封圈 + 金属咬合”,密封圈的材质选择与组装精度直接影响密封效果。
-
密封圈选型
-
根据工况选择材质:
-
饮用水 / 热水(≤80℃):选三元乙丙橡胶(EPDM)(耐老化、无异味,符合 GB 4806.11 食品接触标准);
-
高温环境(80-150℃):选氟橡胶(FKM)(耐温性好,压缩永久变形≤30%);
-
强腐蚀介质(如含 Cl⁻):选全氟醚橡胶(FFKM)(耐化学性最优,但成本高)。
-
密封圈尺寸:内径公差 ±0.1mm,截面直径公差 ±0.05mm,确保与密封槽紧密贴合(间隙≤0.03mm)。
-
组装工艺
-
清洁:用 “无尘布蘸乙醇” 擦拭密封槽和密封圈,去除油污、粉尘(避免杂质导致密封失效);
-
安装:用专用压装机将密封圈压入密封槽,压力控制在 0.5-1MPa(避免压力过大导致密封圈变形),安装后检查密封圈是否偏移(偏移量≤0.1mm)。
每道工序需通过检验剔除不合格品,最终成品需符合 GB/T 19228.2《不锈钢卡压式管件 第 2 部分:连接用管件》等标准,关键检验项目如下:
-
原材料检验:光谱分析(成分)、超声波测厚(壁厚)、拉伸试验(力学性能,如 304 抗拉强度≥515MPa);
-
成型检验:用三坐标测量仪检测管件尺寸(如承口直径、密封槽深度,公差 ±0.05mm)、用内窥镜检查内孔(无毛刺、起皱);
-
密封检验:对成品管件进行 “水压密封试验”(压力为公称压力的 1.5 倍,保压 30 分钟,无泄漏);
-
耐腐蚀性检验:盐雾试验(中性盐雾,5% NaCl 溶液,温度 35℃,喷雾时间 48 小时,表面无锈蚀);
-
卡压性能检验:模拟现场卡压(用专用卡压工具卡压后,进行 “拉拔试验”,拉拔力≥公称压力对应的抗拔力,如 DN25 管件拉拔力≥10kN)。
-
内包装:用 “聚乙烯薄膜” 单独包裹每个管件,避免表面划伤;对精密管件(如镜面抛光管件),内衬泡沫缓冲层;
-
外包装:采用 “瓦楞纸箱 + 木质托盘”(或铁箱),箱内用隔板分隔,防止运输过程中管件碰撞变形;
-
标识:每个包装外标注管件型号(如 DN25-316L-90° 弯头)、材质、生产日期、批次号及检验合格标识,便于追溯。
-
高精度:依赖 CNC 加工、三坐标检测,尺寸公差控制在 ±0.05mm 内,确保卡压接口匹配;
-
无焊缝:弯头、三通采用一体化成型(冷推、液压胀形),避免焊接导致的晶间腐蚀风险;
-
双重密封:通过 “金属刃口咬合 + 橡胶密封圈”,提升密封可靠性,适应中低压场景(PN≤2.5MPa);
-
耐腐蚀:酸洗钝化形成致密 Cr₂O₃膜,配合密封圈材质选型,满足不同腐蚀介质需求。
通过以上工艺,卡压不锈钢管件能实现 “安装便捷、密封可靠、长期耐蚀” 的核心优势,广泛应用于饮用水、工业流体、消防等领域。
-End-
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求,欢迎随时拨打官网主页电话联系我们旺坤管业!